彝乡扎深根 党徽映初心 | 记驻村第一书记王铒的使命担当 一名文保工作者的乡村振兴答卷

春风送暖,法治同行。2025年4月,在竹阿觉镇的春风里,一场守护花蕾的行动悄然展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布什觉村工作队员马浩森与深谙民情的村干部阿合拉坡并肩而行,他们此行带着一项沉甸甸的使命——将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屏障,筑进每一位村民的心间。
在布什觉村2组,马浩森与阿合拉坡面向村民,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政策宣讲。他们互相配合用最朴实的乡音,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禁止未成年人结婚的核心条款掰开揉碎,字字句句如春雨浸润心田:
“18岁是红线,童婚是违法!” —— 明确法定婚龄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铁律。
“娃娃读书是正途,早婚毁前程!”—— 强调教育权是孩子发展的基石,早婚等于剥夺希望。
“父母糊涂签婚约,法律面前不轻饶!” —— 警示监护人责任,违法婚约将面临法律追究。
村民们从最初的困惑、沉默,到频频点头、低声交流,法治意识的种子在春风中悄然萌发。

宣讲结束,马浩森并未停下脚步。他们深知,纸上的条文要落地生根,必须扎进生活的土壤。他深入村民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细致询问村中未成年子女的婚恋状况。每一次耐心地倾听、每一句温和的询问,都是为了在复杂的现实藤蔓中,精准定位那些可能隐藏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童婚”隐患。这份“精准”,是有效干预的关键第一步。

此前,有疑似违法婚约的情况浮出水面,居住在普雄镇的村民海某家17岁的女儿于去年被家人安排订下婚约。马浩森的态度坚定而温暖。他不是冰冷的执法者,而是乡亲们身边苦口婆心的“普法人”。面对涉事家庭,他再次阐明法律立场及其深远意义,引导村民深刻认识到早婚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巨大伤害。在情、理、法的交融中,他与村干部一同成功监督相关村民现场签署了《违法婚约解除协议》。这份薄薄的协议,重若千钧——它为懵懂的孩子撕开了早婚的枷锁,重新托起了他们本应拥有的、充满阳光的未来。
守护含苞待放的花季,就是守护乡村振兴的根基。马浩森此行,是布什觉村向陈规陋习宣战的鲜明号角,更是法治精神在乡村沃土扎根的生动实践。铲除“童婚”土壤,非一日之功。但每一次宣讲的入耳入心,每一次走访的细致摸排,每一次协议的郑重签署,都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清扫障碍,为乡村的明天积蓄蓬勃力量。
5月,防范违法违规婚姻的相关内容正式添加进布什觉村村规民约,未成年人有了进一步的制度保障。未来,布什觉村将持续以法为盾、以爱为篱,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无畏风雨,茁壮成长。

图文来源:院党群办公室
核稿: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