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扎深根 党徽映初心 | 记驻村第一书记王铒的使命担当 一名文保工作者的乡村振兴答卷
2024年7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吹响新增派驻村帮扶干部的号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响应,选派王铒同志作为第一批重点帮扶县干部,奔赴凉山州越西县竹阿觉镇布什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我院派驻该县5名帮扶干部中唯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同志,他深知:脚下是全县监测对象最多、条件最艰苦的彝族村落,肩上是组织的信任与村民的期盼。语言不通?生活艰苦?帮扶艰难?——“共产党员,就是要到组织最需要、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去!”党徽在胸,誓言无声,他毅然踏上这条“彝”路艰辛却注定承载幸福的征途。
01
党旗所指,堡垒所系:
铸就乡村振兴“主心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初到布什觉,王铒同志便将建强党组织作为头等大事。他深知:唯有筑牢堡垒,才能凝聚民心。
立规矩,强信念:严肃“三会一课”,雷打不动召开党建月会。他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彝乡群众听得懂的“方言土话”,让政策春风化雨般浸润党员心田。
压担子,明职责:为村“两委”和驻村队员精准“画像”、定岗明责,推动“人人肩上有担子,事事落地有回音”。
传帮带,提能力:手把手教村干部操作电脑、做报表、写报告。“党员带党员,支部强起来!”——昔日的“软肩膀”,如今扛起了硬任务。
一系列举措显著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员活动室墙上“党员先锋岗”的承诺熠熠生辉,党旗在村务一线高高飘扬。党员们在村庄建设中真正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成为布什觉蝶变的“定盘星”。
02
枝叶关情,纾困暖心:
当好群众信赖“贴心人”
“驻村,就要驻进群众心里!”破旧的电脑、匮乏的物资、无处洗澡的窘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王铒同志眼中却是关乎帮扶队伍战斗力、干群凝聚力的“大事”。
急难愁盼,我来办:他连夜撰写报告,向“娘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求援;一次次跑镇政府协调资源。新电脑、打印机来了,热水器装上了,专用洗澡间建成了……变化无声胜有声:办公桌上指尖翻飞的高效,浴室里升腾的热气,温暖了队员的心,更焐热了干群关系。“王书记办实事,是真心为我们好!”村民的认可,是对党员们担当最生动的注解。
03
足迹丈量,初心印刻:
争做为民解忧“躬行者”
语言不通?挡不住贴近民情的脚步!王铒同志带着“翻译”走,捧着本子记,更把简单的彝语问候练成“口头禅”。145户监测户的门槛,他用党性一一叩开:一家家走,一户户问——“家里几口人?”“收入靠什么?”“最难的事是什么?”笔尖流淌的,是沉甸甸的民情账,更是共产党员沉甸甸的责任。
痛点变亮点:发现村民因缺技术导致增收困难后,他力推“中草药基地+技能培训”模式。当村民在基地领到工资、学会技术时,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党员带头干,带着群众富”理念的最好诠释。
04
蓝图绘就,匠心筑梦:
勇当乡村蝶变“领路人”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干出来的实绩!”王铒同志与村“两委”共同擘画蓝图,将党员干部的智慧与担当融入村庄肌理。
产业筑基,党旗引路:立足禀赋,确立“中草药+特色养殖”双轮驱动模式。推行“公司+农户+党员示范户”机制,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技术强起来。致富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党员们成为产业链上的“红色引擎”。
文化铸魂,留住乡愁:深挖彝族文化宝藏,将图腾纹饰融入村容改造。昔日杂乱村落,蝶变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彝风新寨。
长效管护,党员垂范:“周二环境整治日”雷打不动,党员们带头挥帚清淤;修订村规民约,党员户率先承诺践行。村美人和的长卷,正由党徽闪耀的先锋之笔细细绘就。
一年驻村路,一生彝乡情。当布什觉村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通过州级评估和县委书记检阅时,王铒同志晒黑的脸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文物保护者到乡村振兴人,变的是奋斗战场,不变的是共产党员“择一事终一生”的赤诚与“干一事成一事”的担当。“心在彝乡扎深根,誓让旧貌换新颜”——这质朴的誓言,凝聚着他扎根热土、建设彝乡的坚定信念。党徽在彝山深处闪耀,照亮了一条艰辛却无比光荣的“幸福路”!
内容来源:院党群办公室
核稿: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