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展 \ 四川古建筑 - 平武报恩寺 \ 附属文物 \ 彩塑

彩塑

报恩寺的彩塑主要分布在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藏、大悲殿和万佛阁内。彩塑的主要题材为佛教寺院常见的题材,包括金刚、四大天王、三身佛、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等。寺内彩塑受宋代以来逐渐世俗化的影响,佛祖、菩萨、童子等造型日趋与世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接近,如佛祖的庄严祥和、菩萨的温和妩媚、阿难的朴实谦顺、迦叶的沉着认真、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威猛刚强、供养人的恭敬虔诚等。此外,报恩寺地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建造者又为当地的土官,因此寺内彩塑或多或少融入了当地习俗。

山门内彩塑

山门外稍间塑“密迹金刚”“那延罗金刚”各一尊,民间俗称其为 “哼哈二将”,他们面部肌肉紧绷,怒目圆睁,仿若能洞察一切邪祟,手拿金刚杵,彰显着捍卫佛国的力量。山门内稍间塑“六臂金刚”“八臂金刚”各一尊,他们眼神冷峻,凝视远方,手执各式法器,稳坐于神兽背上,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天王殿内彩塑

天王殿南北两稍间塑四大天王像,他们分别是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手托宝塔的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和手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这四尊塑像通高约4米,头戴华丽宝冠,身披精美战袍,造型威武。

大雄宝殿内彩塑

大雄宝殿后槽空间内塑有“三身佛”像,他们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姿态宁静祥和。明间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南次间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北次间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三尊佛像连台通高约7米,全身贴金。佛像身后塑舟形背屏,背屏由火焰纹外缘、绿底或红底宝相花带和背屏中心几部分组成。背屏中心为红底,上塑金翅鸟、飞天、化佛、龙等形象。

与正面“三身佛”相对应的后壁上,有三铺精美的壁塑,中铺为南海观世音菩萨,北铺为普贤菩萨,南铺为文殊菩萨。“三大士” 悬塑身后的背光、祥云、树木等多用彩绘壁画表示,山川、驯兽人、童子、龙女、供养人等多为凸出于壁面的影塑。三铺壁塑巧妙地采用悬塑、壁画、影塑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三大士”道场,营造出 “梵天佛地” 的神圣氛围,尽显古代工匠精湛绝伦的技艺与超凡的艺术创造力。

华严藏内彩塑

华严藏内四根金柱上各施一条栩栩如生的彩塑蟠龙,蟠龙长约7米,尾上头下,龙身绕柱,上身屈曲一圈又作向上冲状,前爪一前一后作奋力腾空状,一后爪抓穿枋,仿若即将携风云之势呼啸而出,颇具动感。

大悲殿内彩塑

大悲殿内四根金柱上各施一彩塑童子,童子身姿轻盈、脚踩祥云,或作双手合十礼拜状、或一手掩于口侧作呼喊状,形象活泼生动。

大悲殿三面影塑面积约90平方米,以连环画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妙善出家》的故事情节。

万佛阁内彩塑

万佛阁一层塑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像一组。主尊释迦牟尼法相庄严,双目微阖,似在俯瞰众生、传递佛法真谛,周身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身旁的弟子们神态各异,或颔首静听、若有所思,或面露虔诚、双手合十,生动地展现出当年佛前听法的场景。在这组塑像的前侧,静静伫立着王玺和王鉴的塑像,他们相对而立,作潜心听法状。

报恩寺的立体彩塑采用中国传统的木骨泥胎技法。工匠们首先用木料搭样制作骨架,然后在木骨架上绑扎谷草或棕、麻,再用黄土、棉花、麻丝或头发的混合物塑成泥胎;待泥胎稍干后,用细泥对其表层进行雕塑,灵活运用提、贴、压、削、刻等手法;最后用点、染、塑、涂、刷、摩绘等方法对塑像进行着色。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华严藏
大悲殿
万佛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