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24期)| 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九讲顺利举办

2025年11月12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社会科学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九讲,在四川社会科学馆三楼人文讲坛会议厅顺利举办。
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娟作《古钟新声——科技解码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的保护修复与鎏金奇迹》专题讲座,四川社会科学馆馆长秦进伟主持了本期讲座。讲座吸引了文博界青年学子、学者及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 四川社会科学馆馆长秦进伟主持讲座
杨娟副研究馆员以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保护修复项目为案例,系统介绍了该项目的实施背景、前期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完整呈现了编钟保护修复的具体流程。
她在报告中深入解析了开槽鎏金工艺的技术目的,细致比较了鎏金与错金两种工艺在多个技术细节上的区别,并分享了编钟表面纹饰研究的相关发现。
该项目围绕战国铜编钟的保护与修复主题,共发表研究论文4篇。因在修复过程中采用多项创新技术,项目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2021年度工作创新奖”、四川省文物局评选的“数字文物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同时被中国文物学会评为“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杨娟副研究馆员指出,此项工作深化了对编钟结构与工艺的科学认识,通过有限元分析为后续展陈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强了编钟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最终实现了对破损编钟的高质量修复目标。

▲ 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娟作专题讲座
该修复项目不仅是单一文物的技术性复原,更是一项融合科研探索与实践创新的系统性工程。它通过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工艺辨析、结构分析与纹饰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的完善。项目成果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也为同类文物的科学保护、合理展陈与预防性维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对提升我国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王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