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22期)| 我院派青年科研团队参加第十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夷考古学术研讨会

2025年10月21-24日,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带领青年科研团队,赴昆明参加了第十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夷考古学术研讨会。

▲ 部分研讨会参会代表合影
研讨会上,我院青年学者围绕西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展开深入交流。其中,谭培阳作 “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新进展 —— 川西高原旧石器人群的迁徙与扩散” 主旨报告。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川西高原旧石器人群的迁徙与扩散规律,指出近年来新发现的多处遗址,已初步构建起该区域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廖琳则聚焦川西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技术特征,深入探讨该地区石器工业的多样性,以及莫斯特技术在该区域传播的可能性。

▲ 谭培阳作“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新进展——川西高原旧石器人群的迁徙与扩散”主旨报告

▲ 廖琳作“川西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因素初探”报告
进入新石器时代研究领域,董瑞瑞通过陶器脂质分析技术,揭示川西北地区牧业经济的发展轨迹,着重强调该区域反刍动物乳制品利用程度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钟毅以猴子洞遗址为核心研究对象,从陶器特征、生产技术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并分析金沙江流域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互动历程。张燕则借助人类骨骼考古方法,探究金沙江中下游早期青铜时代人群的饮食结构与健康状况,进一步揭示该人群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的生存适应策略。

▲ 董瑞瑞作“川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牧业经济的残留物证据:陶器脂质分析与生业模式重建”报告

▲ 钟毅作“猴子洞遗址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互动:从陶器特征、生产技术到社会网络的跨地区交流研究”报告

▲ 张燕作“人类骨骼考古揭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人群的饮食与健康”报告
杨硕通过对成都双元村东周墓地出土双圈兽纹镜的考古学分析,梳理出早期秦蜀文化与三晋、西戎文化之间的交流线索,为理解区域文化融合提供新视角。徐佳甜汇报四川剑北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情况,指出该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川西北高原秦汉时期聚落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赵勇涛介绍四川省绵阳市龟山墓地的考古新发现,强调该墓地从西汉至唐宋时期延续性的文化特征,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

▲ 杨硕作“成都双元村东周墓地出土双圈兽纹镜与早期秦蜀文化交流”报告

▲ 徐佳甜作“四川剑北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汇报”

▲ 赵勇涛作“四川省绵阳市龟山墓地考古新发现”报告
郭成云对“成汉俑”的年代与性质展开重新考证,提出其年代可追溯至西晋时期的新观点,并呼吁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成汉俑”的造型来源与文化背景。最后,魏鲁珊汇报道孚县崩龙遗址冶铁区的考古发现,指出该遗址是青藏高原早期大型铁生产体系的重要实物例证,为构建该区域冶铁技术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证据支撑。

▲ 郭成云探讨“成汉俑”的年代与性质

▲ 魏鲁珊作“道孚县崩龙遗址冶铁区的发现与认识”报告
各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覆盖从史前时期至历史时期的多个考古阶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西南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学界对西南夷考古学文化的整体性认识。
研讨会期间,我院团队同步召开活动总结沙龙。会上,各位发言人围绕本次研讨的优势亮点与不足短板展开深入交流。其中,王彦玉就学术报告如何转化为高质量科研论文分享实践经验;连锐从 PPT 制作技巧、发言前模拟训练两个方面,交流提升学术汇报效果的方法;王建春则从团队组织协调与管理保障角度,提出优化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议;高寒总结提炼出优秀学术报告生成的四个关键步骤及对应方法。
刘志岩书记在沙龙总结环节,对青年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提升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勉励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深耕考古领域。

▲ 我院召开活动总结沙龙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更是科研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近年来,我院为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系统构建起“科研平台支撑、科研团队引领、专项项目支持、多维培养锻炼、人文关怀保障”于一体的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参与重大考古项目、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健全学术导师指导机制、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改革科研激励评价方式、营造包容开放的科研环境等举措,全面激发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潜能。
这些培养措施不仅帮助青年科研人员顺利度过职业起步阶段,明确学术发展方向,助力其在科研道路上快速成长,向实现个人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稳步迈进;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我院在考古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活力与学术竞争力,为四川乃至国家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层次考古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川院力量”。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王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