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十期)| “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3讲:四川青铜文明概览”成功举办
2025年5月14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社会科学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3讲”,在四川社会科学馆人文讲坛厅顺利举办。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馆员郭军涛博士带来《四川青铜文明概览》专题讲座,四川社会科学馆秦进伟馆长主持讲座,多家单位同行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
▲ 讲座现场
郭军涛博士在序言部分,首先介绍了青铜器的相关概念,随后聚焦四川地理环境,以此引入本次讲座主题。他指出,四川青铜时代虽受中原商周文化影响,但地域特色显著,如三星堆青铜器造型独特,有别于中原礼器体系。
▲ 郭军涛发言
讲座第二部分,郭军涛博士借助甲骨文和文献资料,深入探讨 “蜀” 与 “巴” 的历史记载及其在先秦时期的地位。他引用《尚书・牧誓》《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结合甲骨文中关于 “巴”“蜀” 的记载,推断巴蜀文化在先秦时期已具规模,并逐渐发展出独特文化体系。
在巴蜀青铜文化部分,郭军涛博士重点阐述四川地区青铜器的本土化与交流情况。他提到,三星堆青铜器采用中原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同时融入本土创新,展现鲜明地方性技术特征。彭县竹瓦街窖藏出土的青铜罍等器物,与陕西、辽宁、湖北等地风格相似,填补了金沙遗址大型青铜礼器出土空白,印证了跨区域文化交流。晚期巴蜀文化青铜器 “崇尚楚风” 特征显著,而巴蜀本土青铜器以兵器、工具最具代表性。
关于四川周边青铜文明,郭军涛博士以茂县牟托一号石棺葬、盐源老龙头墓地等遗址为例,指出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既体现本地文化特质,又是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具体见证。
讲座最后,郭军涛博士强调四川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四川地区的青铜文明,既与商周文化及周邻文化紧密联系,又具鲜明地域特质,是中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且最佳样本。”
▲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中,郭军涛博士的讲解兼具考古研究专业深度,又通过丰富文物图像与通俗解读,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四川考古文博青年讲坛推动学术传播、文化传承的核心目的。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